释放新型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发布日期:2024-02-08 07:22    点击次数:111

  智说2024(2)

  张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当前,在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关键在于释放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内需潜力。

  扩大内需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需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突出优势,充分释放14亿人的内需潜力,由此才能支撑未来10—15年年均4%-5%的经济增速。

  一是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既是增长的动力,更是增长的目的。近10年来,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数据显示,2013-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0%,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下降。但从2023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23年8月开始持续上升,2023年11月增速达到10.1%,消费复苏的趋势日益明显。2023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70%—80%。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依靠内需支撑,符合大国经济的一般规律。

  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处在关键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重要特征之一是服务型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由以物质型消费为主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统计,2013-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由39.7%上升至45.9%。虽然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回落至43.2%,但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尚未改变。2023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4.2%,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是46.1%,比上年同期提升了2个百分点,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发展阶段。随着消费逐步复苏,估计未来5年我国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达到50%以上。

  三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扩大投资。消费的增长和结构升级,可以带动投资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由此形成以服务型消费引领投资的新格局。例如,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的养老消费需求,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增长,养老、医疗健康等服务型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将带来万亿元市场的投资空间。为此,要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扩大有服务需求的投资,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新型城镇化蕴藏巨大内需潜力

  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是新型城镇化。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实际情况来看,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2021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6.7%,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城镇化仍处在加快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率在30%—70%一般认为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区间。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仍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未来10年,每年有上千万的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

  二是新型城镇化拉动消费。城镇化伴随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增长,形成促进消费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城镇化不仅拉动消费规模的增长,而且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研究显示,每1个农民带1个配偶和1个子女在城市定居,大约能够拉动消费支出4.4万元。如果未来10年有近亿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定居生活,将带来增量消费需求4.4万亿元。

  三是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有研究显示,在一般情形下,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直接带动人均资本存量增加1.3%;城镇化率进入60%之后,每提升1个百分点,直接带动人均资本存量增加至3.5%,此带动效应约为城镇化率50%至60%阶段的2倍多。也就是说,城镇化能够明显拉动投资。例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由此带来住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巨大投资。有预测显示,我国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可带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如果未来10年新增1亿城镇人口,新增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50万亿元。

  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客观地看,扩大内需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衔接点在于消费,要以新型城镇化释放广大居民的消费潜力。

  一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加快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消费差距,让公共消费成为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是要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未来几年,如果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能够尽快实现市民化,不仅能有效提升城镇化发展品质,而且将成为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为此,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让农村转移人口在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真正融入城镇。

  三是要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气”,关键在于增强就业的吸纳能力、生活的便利程度和优质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未来几年,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需要加大对中小城市公共资源的投资,实现大中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合理化,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愿意到中小城镇落户。

  四是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加快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根据有关专家的测算,202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达到了4.6亿人左右,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伴随着人口由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向高附加值的工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会出现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增加。有研究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增加1万亿元左右的消费支出。未来10年,如果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能够达到50%以上,将有效释放消费潜力。为此,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培育更多中等收入群体,使之成为拉动消费的“主力军”。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Powered by 加杠杆的股票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站群系统 © 2013-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